/01/ 国外有个叫理查德·塞勒教授(Richard Thaler)的人提出了一个“禀赋效应”,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,禀赋效应是这么说的:
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,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。
很简单,很多女生谈恋爱,相处之后发现不断地吵架,性格也不合适,但是因为这个“禀赋效应”,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就着,都会说,“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”,“其实他对我挺好的”,“已经付出这么多,实在割舍不下”,所以很多人都凑活着 ,一旦真的分开了,估计没有人会回头。
就是因为你一旦有了男朋友,你对他的评价就会高于单身时候对他的评价。
买东西也一样,当你看到某种“不满意七天可以退货”的商品,就要提醒自己,或许真的可以退货,但当你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时,“禀赋效应”就已经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。
你不太可能把已经拥有的东西退回去。
/02/ 你丢了一百块的痛苦,就大于捡到一百块的开心,那什么时候会一样呢?你捡到两百块的时候!
理查德•塞勒教授说,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,他在说明“禀赋效应”时,做过一个实验。
他让学生分成3组,第1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,第2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,第3组的可自由选择,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,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。
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.87美元,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.12美元,非常接近。
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.12美元,高出一倍。再一次证明了“拥有什么,就高估什么”的“禀赋效应”。
理查德•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,都出现过大约2∶1的比例,于是得出“禀赋效应”的“损失厌恶系数”——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。
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,只有当女生遇到一个比现在男朋友好两倍的男人时,她才会考虑换男朋友(所以请大家珍惜自己的女朋友啊)。
不过,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: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,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,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,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?
/03/ 今天要说的重点来了!之前有人问我,为什么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有了?
理查德•塞勒是这么解释的:因为你知道,钱是用来花出去的,商家也清楚,商品是用来卖掉的,所以不会产生“禀赋效应”。
反过来说: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,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“花钱”这件事。
因为往往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,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“拥有感”,就产生了“禀赋效应”—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;喜欢的东西没货了,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。
而富人相反,他们的钱是用来“钱生钱”的,不停地进进出出,不会有“禀赋效应”的心理负担。钱这个东西,一旦停止流动,就会迅速贬值。
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。
同样,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,商品和钱,是两样东西,卖得不好的商品,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。
但在生意老手看来,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。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,该清仓甩卖时,毫不犹豫。
用一句老话说:钱只有被用掉了,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。 钱不是靠省出来的,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省钱,其实你浪费的是你的精力和机会。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复杂和不顺遂,就是因为这样对钱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。
我发现,人们特别喜欢把金钱,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之外。好像只有钱,才是可多可少,可存在也可消失的东西,而其他比如精力、时间、健康、体力都是永远存在,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也不会被浪费掉的。
所以,我们才会如此看重钱,也会对钱如此谨慎小心。多花一分钱,都觉得自己损失特别大。而多花时间、精力都无所谓。甚至,会拿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,去换钱。
网上看到过一句话:每一次你花的钱,都是在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。你愿意为那些美好和浪漫付费,你便值得那些美好和浪漫,那些喜欢的人,我们可能买不下来,但是东西看到喜欢的,我们还是可以买下来让它们属于自己。
很多时候好的东西能带给你的回忆就远远超过了你付出的金钱,能回忆的越多,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,人到老了,无非就是回忆那些你一咬牙点头的瞬间。 你以为经济学思维离我们很远,其实,我们生活的每一处都跟它息息相关。
|